重要通知
所在位置:首页 >> 高校院所
院校名称: 广州中医药大学 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机场路12号 邮 编: 510405
联系人: 冯新送 电 话: 020-86591233
传 真: 未填 E-mail: webmaster@gzhtcm.edu.cn
网 址: http://www.gzhtcm.edu.cn/
单位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名广州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1995年2月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广州中医药研究院,与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原直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最近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整体实力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许多重要指标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解决重大中医药科技问题、进行中医药开发的重要基地。广东省人民政府把我校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校本部座落在羊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麓,占地面积327余亩,现有建筑面积17.1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6300多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较多、教育层次较全、培养形式较齐、办学规模较大、对外教育较强的比较合理的中医药及相关人才培养格局。
  现有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6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专业还开办中医、中西医结合和针灸学三个方向的7年制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获得较快发展,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共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16个。1998年被批准为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试点单位,成为中南和华南沿海地区综合实力最强、办学条件最好的中医药研究生培养基地。 
  还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药贸易、中医推拿、临床工程学、医用计算机等6个大专专业和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并开展成人教育。
  对外教育除了本科教育,还有博士、硕士学位教育和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加强了与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办学,开拓了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10年来,我校大力建设各级重点学科,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重点学科2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局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形成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专科专病医疗中心相结合的建设体系。
  目前,建成或正在承建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药(中药)临床安全性评价(GCP)中心、国家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GLP)实验室、国家药材种植栽培规范(GAP)研究中心(以上4个均为国家级),广东省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DME国家培训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全国中医药师资培训中心、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全国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基地、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两个)、全国髋关节疾病医疗中心、中医防治热带病实险室、中医急症实验室、临床流行病学应用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中心、基地及实验室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数量位居首位。 
  我校在改革过程中着力于各层次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师资队伍实力日趋雄厚,结构日趋合理,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全校(含直接领导的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总数3296人,其中正高职126人,副高职357人;高级职称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比例达到14.65%,比1995年的10.23%提高了4.42个百分点。校本部现有教职工总数977人,其中专任教师35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0人,副教授118人;高级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达到47.86%,比1995年的38.54%提高了9.32个百分点。专任教师在教职工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1.26%增加到2000年的35.93%,增加了4.67个百分点。
   我校还加强了教育科学、软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学术刊物工作,获得了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科技产业工作开始出现良好势头,在机构压缩的背景下增设了科技产业处,并且与社会各界、实体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科技产业园开始企业化运作。
 

已发布的成果:

推荐院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研究所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合作单位

主办: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中兴北路1088号7号楼4楼 浙ICP备18044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