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所在位置:首页 >> 高校院所
院校名称: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兰州市东岗西路316号 邮 编: 730000
联系人: 高由禧 电 话: 0931-8831812
传 真: 0931-8821158 E-mail:
网 址: http://未填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74年1月。现有职工217人,其中科技人员16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33人,中级科技人员60人。 
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根据中科院关于研究所战略定位的要求,进行了科研机构的结构性调整,将原有的8个研究室和1个环境评价组改建成:“高原气候”、“西北干旱与环境”、“大气雷电和雹暴”3个研究中心,并结合20余年的学科积累和优势,确定主要研究大气科学及其相关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在基础研究方面,在高原气候动力学、干旱环境学和大气电学为主攻方向,并强化天气动力学、气候动力学和大气物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大气探测研究手段和技术;在应用研究方面加强具有我国西部地域特色的各类时空尺度上天气气候的演化规律及其相关的自然灾害形成原因、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以及高原气候和西北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研究。目前,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除设有上述3个研究中心外,还设有1个“信息与计算技术部”等机构。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是大气物理学博士学位及天气动力、大气物理及气候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双线偏振天气雷达、高性能ALPHA工作站、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记录系统、高速摄像机、三站雷电定位系统、自动化气象站系统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 
1997年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确定了研究所的自我战略定位、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运行模式,在已经建成“3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信息与计算技术部”,建成了“五道梁高原能量收支观测实验站”,开放了“平凉雷电和雹暴实验站”。二是建立健全“三中心一部”运行机制,注重完善过渡方式及管理办法,积极稳妥地搞好科研工作、业务范围、科技人员的划分及归属,慎重处理好各种相关问题。特别注意了科研队伍的年轻化建设,采取了创造条件、提高待遇、压担子,督促搞好传、帮、带等有效措施,鼓励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挑重担,为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成长,为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在新形势下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全所承担科研项目54项,其中国家“攀登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2项。 
“雷电物理与人工引发雷电研究”及中日合作项目“中国内陆高原雷电的综合观测”在平凉雷电和雹暴实验站进行了人工引发雷电和多点雷电综合观测,获得了2次人工引发雷电和大量自然雷电的综合同步观测资料,还首次获得了亚微秒时间分辨率的人工引发雷电流和电场变化同步观测资料,利用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研究了人工引发雷电通道的发光特征,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测和证实了人工闪电通道发展过程中的双向先导传输现象的存在。 
“沙尘暴触发机制的研究”和“我国西北地区特强沙暴的成因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已分别结题。通过事实分析、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于段系统研究了我国西北强沙尘暴的局地触发机制、形成和演变规律,并总结出我国强沙尘暴的概念模型,为沙尘暴的预测、防治提供了科学指导。 
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主持完成的“大气边界层相似理论和湍流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向院上报登记重要成果2项(中国沙尘暴研究,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申请专利1项(地球空中电场仪)。 
1997年全所有11批17人次分别到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工作和学术交流,接待54人次到所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收获。与日本合作的“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GAME/Tibet)项目,已在西藏那曲和安多地区进行预实验研究,为正式观测(IOP)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选配了1名年仅31岁的博士由院任命担任副所长职务,加强了所领导班子建设;特批副研究员3人。目前已有40岁以下副高级以上职称的20人,与“三中心一部”的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梯队结构基本形成。1997年又招收博士生5人,硕士生7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9人(其中在职12人),硕士生13人。 
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是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西北分中心、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雷电物理监测与防护分会和甘肃省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实验室
 

已发布的成果:

推荐院校:

合作单位

主办: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中兴北路1088号7号楼4楼 浙ICP备18044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