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所在位置:首页 >> 高校院所
院校名称: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武汉市武昌小洪山 邮 编: 430071
联系人: 何添福 电 话: 027-87869117
传 真: 027-87641072 E-mail:
网 址: http://未填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当时称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室,1961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所,1979年改为现名。 
全所现有职工228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2人,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9人,中级科技人员69人,在读硕士生38人,博士生2人。 
根据科技形势的发展和研究所的实际,逐渐探索出“一主二辅”的发展模式,即以病毒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跟踪世界前沿,在理论上创新,在学科上发展;一辅即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应用,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入中试,然后进入社会,对国民经济建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二辅是生物技术产业化,迈出科研与企业相结合的步子,找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佳结合点,形成生物技术规模化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亚洲最大的病毒库“中国普通病毒保藏中心”设在所内,已保藏多种病毒660余株,1997年实现了对素株的微机化管理,并准备与国际联网。建有200m2的“中国病毒标本馆”,以其科普性、专业性和特色性受到院、省、市领导的重视,接待国内外参观人员500余人次,并逐步对外开放。 
1997年围绕武汉病毒所的定位、学科调整,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在课题调整方面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引导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课题组进行重组和合并,有利于科技人员共同合作承担国家大的项目。机关通过定岗定编、转岗分流,机构由原二办三处调整为三个联合办公室,人员由34人减为24人,体现了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人无闲职、工作量饱满的格局。 
武汉病毒所重视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以来,病毒学和微生物学专业两个硕士点,共培养出研究生192人。1997年录取硕士生13名。同时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近年来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拨专款10万元作为人才培养基金,目前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科研人员有8人。在对青年科技人员培养方面,注重把优秀青年人才选拨到研究室领导岗位上锻炼,调整后年龄由52.8岁降至40.1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向年轻科技骨干倾斜,1997年有2名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晋升为研究员;所设置青年奖励基金,奖励在科研工作上做出成就的青年人;所长基金的80%向35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加强青年人的科研力度。为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该所预留出一定数量的住房面积,并提高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以吸引高水平的博士或博士后。 
1997年该所积极争取国家、部委、院、地方等科研任务50余项,其中基础研究项目27项,应用基础项目19项,开发研究项目4项,完成率为98%,到位科研经费239.8万元,人均2万元。1997年度新争取到的项目有院重大B类项目1项,院区系项目1项、院特别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完成院下达专利5项,其中发明有学术价值的论文58篇,在公开正式刊物上发表41篇,国外刊物7篇,国内34篇,会议收录论文17篇,其中国际会议11篇,国内6篇。 
一批科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武汉病毒所与荷兰农业大学间的长期合作项目,双方互派科技人员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研究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家“九五”攻关课题“重组病毒杀虫剂”研究,有关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病毒杀虫剂的研究进展顺利,完成了缺失egt基因的重组HaSNPV的构建,生物测定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并广泛开展了HaSNPV的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植物病毒组分离了枣疯病病原MLO异戊烯基酶基因,试用克隆酶切片段,筛选出两个阳性克隆子,由于课题任务完成出色,获国家基金支持。杀蚊幼虫的生物防治课题取得较大进展,我们首次在国内发现抗性蚊幼品系,其抗性水平高达27 000倍,这一蚊幼虫生物防治新课题受到WHO和其他研究机构的重视,该课题组在超额完成院重点项目“苏云金杆菌新制剂研制”的基础上,围绕蚊虫抗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
 

已发布的成果:

推荐院校:

合作单位

主办: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中兴北路1088号7号楼4楼 浙ICP备18044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