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所在位置:首页 >> 高校院所
院校名称: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1号 邮 编: 100080
联系人: 张厚英 电 话: 010-62560947
传 真: 010-62576921 E-mail:
网 址: http://未填
单位简介: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于1987年,由空间物理所(即原应用地球物理所)和空间科学技术中心合并组建。1994年4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将院直属机构“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和空间中心合并。合并后为便于对院内外进行工作协调,对外仍用两个名称,即“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科院窨 科学与应用的综合优势,有利于继续加强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承担国家重大攻关和工程型号任务的能力。 
空间中心现有职工583人,其中科技人员51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32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36人,中级科技人员185人。现有在学研究生43人,其中博士生10人,硕士生33人。具有空间物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和空间飞行器设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空间物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 
空间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方面的一个综合性研究实体,也是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总体单位。其主要研究方向有: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即日地体系及日地空间中相互联系和耦合的日球层、磁层及等离子体、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物理,空间环境的研究,监测和预报等。空间探测技术,包括空间飞行器(飞船、卫星等空间飞行器和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等亚轨道飞行器)的总体技术和系统集成,探测方法和仪器,空间飞行器电子及信息系统,地面接收、测控、处理技术和应用,等离子体推进技术等。微波遥感技术,包括各类机载和空间微波遥感器,微波遥感信息技术等。由上述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基础上发展的通讯、数据收集传输、工业控制、高空探测、雷电监测防护,材料表面改性等技术开发工作。 
空间中心的基本研究设施有:海南电离层综合数字观测站,广州宇宙线各向异性观测站,北京宇宙线游离室、北京超中子堆地面观测站,日球物理数值研究开放实验室和地球空间环境物理开放实验室,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实验室,世界数据中心中国空间科学学科中心,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数据接收站,空间飞行器在轨监控及数据处理中心,地物微波特性模拟、微波标准及标定实验室,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等。 
1997年空间中心在中科院提出的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方针指导下,认真抓好工程任务、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方面的重大任务,调整、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积极推进行政后勤工作改革,开展对中心定位的深入研究,使空间中心的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承担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方面,1997年以年轻科技人员为主力的“SJ-5”卫星有效载荷研制队伍,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组织得当,按计划完成了初样研制任务,正样也即将完成。“921”工程应用系统总体和空间中心承担的各项工程技术工作,在全体参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总体计划进度要求圆满完成了研制试验任务,为1998年转入正样研制奠定了基础。在基础研究方面,由中心作为主办单位承担“八五”重大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研究”已按计划完成。“行星际磁场南转北时磁层亚暴的触发机制”、“日冕等离子体尾场加速和太阳宇宙线高能电子能谱的形成和机制”、“开放相空间稳态回旋各向异性(SNG)理论”等多项研究工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征集为优秀成果。 
在应用开发工作方面,通过积极推广技术成果,认真组织实施,在通信、工业控制、气象探测等方面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益。 
1997年共发表论文81篇,其中被《SCI》收录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6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34篇。全年申报专利9项,获授权专利7项。 
1997年,空间中心的成果“EHG-1机载海洋雷达高度计”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已被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雷电防护”和“雷电电磁脉冲及防护”获首届全国教育音像出版物二等奖。 
空间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1997年接待来访20批40人次,出访28批58人次。
 

已发布的成果:

推荐院校:

合作单位

主办: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湖州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县科学技术局

地址: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中兴北路1088号7号楼4楼 浙ICP备18044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