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合肥市董铺合肥市1129信箱 | 邮 编: | 230031 |
联系人: | 葛庭燧 | 电 话: | 0551-5591415 |
传 真: | 0551-5591434 | E-mail: | office@issp.hfcas.ac.cn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于1982年3月正式成立。现有职工157人,其中科技人员128人,有中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16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37人,中级科技人员48人。现有在学博士生41人,硕士生31人。另有博士后4人。 固体物理所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新材料的制备与物理的实验和理论及计算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设有凝聚态物理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4个研究室和1个固体微结构分析实验室。内耗与固体缺陷学科,在“点缺陷与位错交互作用所引起的非线性弛豫”和“竹节晶界内耗峰的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于1993年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后,目前正在探索和建立非线性滞弹性新理论框架;进一步开展过程内耗微观机理的研究,深入进行用内耗方法探测材料微结构变化过程的研究,注意扩大内耗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开拓了铝基泡沫金属研究、明胶弛豫谱研究和液-因转变过程的研究等新领域。纳米材料学科在纳米粉体制备科学、非致密纳米固体的合成、介孔组装,特种纳米管、纳米丝的制备和物性、谱学特征和微结构的研究等方面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在对纳米Ag电子结构和输运特性的研究中,发现了负电阻温度系数的尺寸效应,观察到了纳米氧化物低频下的介电现象,发现了尺寸效应。在计算物理和计算材料方面我所具有良好 的基础,并在理论计算方法、材料设计及稀土过渡族新材料的电子结构等研究方向做出了高水平的工作。氧化物巨磁电阻获得了院重大项目的支持,在降低饱和磁场,高磁电阻极大值工作温度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机理方面也有较大的突破。通过纳米掺杂在Bi银包套带材内引入磁通钉扎中心取得了较大进展,使Bi银包套带材内引入磁通钉扎中心取得了较大进展,使Bi带材的Jc在磁场下有较明显地提高。 固体物理所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在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材料科学若干前沿热点领域形成了特色,拥有一系列特殊材料的制备装置和一批用于材料的力学、电学和热学的物性测试及固体微结构分析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国际一流的频谱齐全、温度范围宽的内耗测量装置。1995年底固体物理所用院设备专项资金购买了3台世界上先进的仪器设备(Cary-5E分光光度仪、Omniskrp 100cx比表面与孔隙分析仪、扫描控针显微镜Spm cp)以及现有的pw1700型X射线衍射仪等,都为固体物理所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7年固体物理所根据国家提出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精神,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方向,突出了固体物理所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未来的几年,固体物理所将把力量主要集中在内耗与固体缺陷、纳米材料科学、计算材料物理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中,同时在氧化物的巨磁电阻和电子输运及有关前沿材料与领域发展新的学科生长点。 1997年全所共争取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共40个,其中3项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特别是国家“攀登计划”中纳米材料科学,固体物理所是“九五”预研项目的三个主持单位之一。除此之外,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中科院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863”超导攻关项目1项,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安徽省基金项目1项,大型仪器功能开发项目1项等。 1997年固体物理所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论文110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有52篇。根据199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1997年固体物理所在全国科研机构中,被SCI收录论文排名为22位,论文引证排名为19位。有1项成果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有6项成果向院申报,1项成果向安徽省科委申报。在应用研究方面,建立了纳米材料研究制备中心,从横向争取到一定量的科研经费,全所申请专利共13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3项。 1997年固体物理所的科技开发工作也有新的起色,于当年3月份成立了公司管委会。所办公司的当年营业额总计达1200多万元,利润近百万元。 1997年固体物理所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院批准3项,院级协议1项,共办理出访项目12项,外宾的来访明显增加,共8次,10人,其中包括吉尔吉斯坦科学院院士安德列夫斯基来访等。 固体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超声衰减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