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西农路26号 | 邮 编: | 712100 |
联系人: | 朱显谟 | 电 话: | 0910-7012411 |
传 真: | 0910-7012210 | E-mail: | office@ms.iswc.ac.cn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前身为1956年2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有职工321人,其中科技人员19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22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9人,中级科技人员78人。设有土壤学博士点和土壤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硕士点。1997年,在学研究生54人,其中博士生27人。另招收土壤学博士后1人。 水土保持所面向全国,以黄土高原为重点,解决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和开发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方向为: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任务,开展水土流失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途径,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与合理利用,退化生态系统环境演变机制与恢复重建技术,旱作农业增产体系及水土保持规划、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发展以土壤学和生态学有关领域为支撑的水土保持科学体系,为我国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根据学科定位和深层次科技改革的要求,1997年对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有13个研究室重新组合为7个研究单元: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生态研究网络部、土地资源环境研究部、生态研究部、水土保持与节水技术工程部、遥感信息工程部、情报期刊室,使全所战略定位、结构性调整格局进一步明确。建有专家公寓、研究生公寓。所内及野外试验站配备的先进研究设施与仪器有:800平方米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植物生长箱、土壤非饱和水分运动模拟系统、计算机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土壤化学、物理分析设备,野外试验站建有径流观测场、蒸渗仪、人工自动气象观测场等。 1997年,国家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水土保持所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积极投入示范区建设之中。参加了示范区中以项目建议书的编写任务,对进入示范区的“国家水土保持研究开发中心”论证书进行了反复论证,组织了“节水灌溉设备制造”、“杨凌示范区辐照中心”等首批进区项目的申报。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全作共建,经陕西省科委批准,以水土保持所为依托组建“陕西省节水农业研究中心”,并将水土保持所礼泉果园定名为“陕西省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水土保持所以自身优势组建的“润丰喷灌微灌工程公司”开始启动。 1997年全所列入计划的科研项目有93项,其中“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持续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问题研究”、“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陕北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陕北丘陵沟壑区(安塞)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研究”、“长武高原沟壑区高产高效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宁南宽谷丘陵(固原)集水型农牧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人工汇集水利用研究”等国家及地方科技攻关项目17项,国家及地方科学基金项目21项,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土壤侵蚀与节水农业”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5项,中科院和西安分院择优支持项目14项,其他项目30项。获奖成果2项:“渭北旱塬小麦管理专家系统”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辐谷4号新品种选育”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共有32个课题结题,按计划顺利完成。“安塞丘陵沟壑区提高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总体功能的研究”、“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整治技术及试验示范研究”、“黄土高原区域与农业发展综合研究”等6个课题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成果鉴定。全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报告145篇,出版专著5部。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高层次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