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昆明市北郊教场东路32号 | 邮 编: | 650223 |
联系人: | 季维智 | 电 话: | 0871-5140390 |
传 真: | 0871-5151823 | E-mail: | ??@!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是由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出一支扩建而成。196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1970年下放云南省,改名为云南省动物研究所,1978年重新收归中国科学院,恢复原所名。全所现有职工275人,其中科技人员219人,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6人,中级科技人员62人。设有1个博士和3个硕士专业的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20人,硕士生26人。1996年批准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997年度有3人进站工作。 依据昆明动物所多年的工作积累和资源特点,并结合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特点和要求,昆明动物所以“以东喜马拉雅地区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保护生物学、进货生物学、灵长类生物学为重点学科,开展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根据热带、亚热带动物资源的保护、持续利用和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需要,继续重视和加强学科战略储备工作”的学科方向及研究领域。并拟通过各项结构性调整,争取在5˜15年内将昆明动物所建成我国和东喜马拉雅地区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亚洲进货生物学研究中心、国际灵长类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我国及至面向东南亚高层次动物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昆明动物所动物标本馆珍藏各类动物标本50余万号,模式标本300余种,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动物标本馆,与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标本交换关系。同时还设立了专供对外开往的“动物标本陈列馆”,展出我国或云南省特有的1900种珍稀动物的姿态标本及其生境。 1997年昆明动物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从所里的实际情况和处境出发,切实进行各项改革与,调整其主要的改革,一是在多次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昆明动物所的学科方向、战略定位、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等,并在此基础上合并或重组研究机构,为进一步深化学科调整及昆明动物所定位作好准备工作。二是理顺管理与服务二者之间不同的职能关系,合并和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将原有的8个管理部门合并为5个,将管理人员由80余人精简为30余人。三是加大后勤改革社会化服务的力度,通过有偿服务的实施及对外经营渠道的开拓,1997年度除所拨给的3个全额工资外,全处不仅自理了28人的工资及其他补贴、津贴的30%(约9万元),车辆的一切费用(23万元),还向所上交5万元。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1)建立了以招收硕士和博士生、博士后及选拔优秀科技人员出国留学为主,以参加各类研讨班、培训班、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职工培训和再教育为辅的人才培养体系;(2)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科研骨干和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3˜6个月;(3)在住房、职称等方面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并拟将院下达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控制总数的20%用于青年科技人员。 1997年昆明动物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9项,其中基础研究项目61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34项,开发研究项目14项。按课题来源分,国际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9项,国家项目34项,中科院项目32项,云南省项目40项,云南省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7项,其他项目18项。全年实际到位经费737.54万元。 1997年度全所共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13篇,其中国外杂志23篇,国内学报53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结构分子生物学》(刘次全等),合作专著1部--《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赵尔宓、杨大同);鉴定科技成果3项,登记4项,推荐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上报院部级成果4项,获准4项。其中施立明等同志的“中国特有珍稀若干动物类群的细胞与分子进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熊郁良等同志的“蛇伤急救盒及蛇伤综合治疗研究”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刘爱华等同志的“云南主要畜、禽和野生近缘种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杨君兴等同志的“抚仙湖鱼类生物学和资源利用研究”,林世英等同志参加的“云南不同民族基因组的保存”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年来昆明动物所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现已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高层次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较大成效。1997年昆明动物所成功地承办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环境资源项目--“东喜马拉雅和南亚地区受资助者大会”,并与云南省有关单位联合聘请美国和泰国的专家来昆明举办了“生殖技术研究培训班”。 昆明动物所是云南省动物学会、云南省昆虫学会、云南省细胞生物学会、云南省免疫学会的挂靠单位。 实验室 现设立了系统动物学研究室、遗传与进化研究室、灵长类生物学研究室、动物毒素研究室、保护生物学中心、昆虫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昆明细胞库等7个研究室和中心。另设有院“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1个,所自费开放实验室1个--1996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联合建立的“灵长类生物学联合实验室”。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