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成都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 邮 编: | 610041 |
联系人: | 李伯刚 | 电 话: | 028-5220920 |
传 真: | 028-5222753 | E-mail: | casicd@public.sc.cninfo.net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1997年底在编人员402人,其中科技人员327人,研究员(包括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等)26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69人,中级科技人员115人。现有在学研究生46人,其中博士生12人,硕士生34人。另有博士后2人。 根据“集中实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突出显示度,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该所是以应用基础、应用研究为主的兼有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型研究所,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定位于资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遗传育种学,主要围绕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产业化以及农业育种和新材料选育等三个科研领域开展工作。 为了深入进行天然药物的研究,加大天然药物开发工作的力度,突出成都生物所的特色,发挥地奥制药公司雄厚的名牌、资金、人才、资产等优势,地奥制药公司与成都生物所共同组建的“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通过了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论证后,正式批准并于1997年4月正式挂牌运行。 该中心具有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能够培训出既有研究能力,又有工程开发能力,既能解决天然药物工程开发问题,又具有创新开拓思维的研究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运行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开展药物工程技术研究的支撑条件和后勤保障。发挥成都生物所和制药公司各自结合起来,通过该“中心”,形成科研-中试-生产一条龙的天然药物研究开发的新模式,在国内同行业中起示范作用。 1998年初通过“百人计划”招聘工作,成都生物所张国林博士后入选,被聘为该中心主任。 成都生物所现有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生物学四个硕士点。 成都生物所设有植物、植化、植物细胞、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细胞非载体遗传操作、微生物、特殊微生物、环境微生物、生物能源、生物化学、两栖爬行动物等11个研究室。 标本馆共收集了近25万号维管植物标本和10万号两栖爬行动物标本。植物标本采集的地区面广、属种的数量大是成都生物所标本馆在四川省市标本馆中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已列入世界标本馆名录。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一直是国内研究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的中心。 成都生物所有液闪计数器、毛细管电泳仪、液光共聚焦图像系统、300Mhz超导核磁共振仪、万能研究显微镜等大型仪器。 1997年,成都生物所围绕所重点发展三个学科的调整,提出了根本改变目前所内设11个研究室这样庞大而松散的格局,集中科研实力、重构学科优势,实现研究体系新格局的构想,为下一步深入进行组织、人员结构调整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成都生物所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本着“精干、流动、开放”的原则,继续做好职工再教育,吸引留学人员回所服务,扩大招收研究生,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出台一些新举措,在科研经费、职称评审、住房分配、出国进修等方面向优秀青年人才倾斜,青年科技骨干、拨尖人才得到重点和高强度支持,得到所长基金资助的青年科技人才占50%;1997年,晋升35岁以下副研究员7人,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科技人员提前得到晋升。在成都生物所承担的“九五”科研项目中,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员担当课题负责人,承担起跨世纪的科研重任,较好地实现科技骨干的代际转移。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