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 级别: | 国家级 |
地 址: | 兰州市东岗西路260号 | 邮 编: | 730000 |
联系人: | 刘新民 | 电 话: | 0931-8847604 |
传 真: | 0931-8883209 | E-mail: | lidr@ns.lzb.ac.cn |
网 址: | http://未填 | ||
单位简介: | |||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治沙队,于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分出扩建而成。1997年6月1日,兰州沙漠所实施中科院与林业部双重领导。现有职工246人,其中科技人员178人,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64人,中级科技人员71人。设有自然地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生16人,硕士生19人。另有博士后5人。 兰州沙漠所的学科方向是以沙漠和沙质荒漠化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化形成机制及其生物学基础、沙漠化防治技术以及沙区农业系统工程为主要研究领域,为沙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与环境综合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该研究领域在世界沙漠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作用,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沙漠科学与环境科学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1997年,兰州沙漠所为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对科研机构实行了结构调整,成立了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区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学、沙漠化地理信息系统、沙区工程生态学和荒漠绿洲等研究室,并继续加强奈曼和沙坡头等生态网络站的建设。同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35岁左右具有一定实力、吃苦耐劳、崭露头角的青年学科带头人挑重担,为沙漠化防治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997年,兰州沙漠所在重新审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各个研究单元进行了课题清理和人员定编,对管理岗位实行定编、定员、定职责,对部分人员进行分流。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储备金制度。 1997年兰州沙漠所承担国家攻关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10项,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其他各类项目22项,共计55项。“科尔沁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途径、模式和技术”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兰州沙漠所参加的“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价系统”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1997年兰州沙漠所申报并受理专利2项。圆满完成了院“百人计划”资助对象的招聘工作,增选了博士生导师,申报特批了4名研究员,7名副研究员。有3名中青年科技骨干分别获院野外工作先进个人和青年科学家高新技术开发一等奖。“西藏日喀则江当沙漠化综合整治技术”课题组被评为院“青藏高原先进治沙队”称号,课题负责人刘志民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沙坡头站荣获1997年度中科院“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还同时被评为“野外工作先进集体”。塔克拉玛沙漠综合防沙队获人事部、中科院“先进集体奖”。1997年兰州沙漠所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7篇,其中在国外杂志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11篇,出版科研专著4部。 1997年是兰州沙漠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较为活跃和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年。除与日本、瑞典、美国、欧盟继续进行合作研究以外,2个生态网络站获得国际资助,并获得一批仪器设备的援助。1997年兰州沙漠所接待外宾来访20批162人次,派出12批15人次。 兰州沙漠所是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的挂靠单位。 |
|||
已发布的成果: | |||
无 | |||
推荐院校: |